危重孕产妇(MNM)转诊的延误或处理不当与孕产妇死亡息息相关。建立一个完善的MNM转诊系统并维持其良好的运转,对于降低孕产妇死亡率,保障MNM生命安全及获得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
本共识从MNM定义、转诊目的、分类、原则、转诊流程、转运实施、应急管控、接收医院处理流程及总结评价9个方面确立规范,旨在保障母儿安全,改善不良妊娠结局。针对MNM转诊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参考国内外指南,基于文献循证和产科、新生儿科及重症医学科等临床实践,并经工作组全体专家反复讨论撰写修订出本MNM转诊中国专家共识。小编整理了该指南要点内容,以供参考。
共识推荐意见、证据级别及代表意义见表1。
一、MNM定义及临床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MNM定义为在妊娠、分娩或在产后42天内发生任何一种威胁其生命情况并存活下来的孕产妇。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将Severe Acute Maternal Morbidity(SAMM)变更为MNM。
结合中国产科临床实践,孕产妇高龄、合并代谢性疾病等状况增加,导致MNM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通过综合评估,可以更准确地识别MNM,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及时转诊,对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改善妊娠结局,维护母儿健康有重要意义。
二、MNM转诊目的
当接诊医疗机构不具备对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MNM提供适当诊疗服务和救治的能力时,应由经过专业培训并具备紧急医疗救助技能的医疗团队实施转诊到具备孕产妇重症救护能力的三级综合性医院,确保孕产妇能够获得更专业、多学科的医疗服务和及时救治,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从而降低母儿风险,提高救治成功率,保障母儿健康。
三、MNM转诊分类
包括母胎转诊、产后转诊2种。如未足月妊娠胎儿宫内情况允许,更推荐实施母胎转运,将MNM转诊至有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的医院后终止妊娠(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
四、MNM转诊原则
4.1 确保安全
安全是MNM转诊的核心。应在医疗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实施转诊,避免盲目转诊的风险(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4.2 全面评估
主管单位组成由产科、妇科、急诊科、新生儿科、麻醉科、介入科、重症医学科、内外科等科室医生构成的专业医护团队,对孕产妇的病情严重程度、转运风险以及接收医院的救治能力进行综合评估,预判运送时间及孕产妇对疾病的承受度,存在转运禁忌的孕产妇严禁盲目转诊(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4.3 充分沟通
与孕产妇及家属(配偶、成年子女等)充分沟通,解释转运的必要性、潜在风险及可能的结局,征得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相关文件(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
五、MNM转诊流程
5.1 评估与稳定
应根据孕产妇的人口学信息、病史、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初诊医师及医院在评估孕产妇救治超过本单位医疗能力时,应立即通过电话、视频、信息等即时通讯工具等向上级孕产妇危重症救治中心和医务处产科安全管理办公室汇报寻求支援。
在考虑转诊后,首要任务是评估母儿状况是否稳定,同时密切关注孕产妇病情在转诊过程中是否有恶化的迹象,并确认是否存在转诊禁忌。如果经过权衡利弊后必须转诊,但病情不稳定等存在转诊禁忌的孕产妇,请求转诊的医务人员应记录转诊到其他医疗机构对母儿利大于弊的原因,接诊单位应进行积极预处理,降低转诊风险(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
5.1.1 孕产妇危重症的标准WHO提出的MNM筛查标准包括严重母体并发症、重症干预或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危及生命的情况(见表2);2020年我国在WHO的基础上增加了筛查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的标准(见表3)。
5.1.2 MNM转诊的相对禁忌孕产妇生命特征不稳定(如持续出血、难治性高血压、心衰等);预计在转诊完成前分娩不可避免;胎儿情况不稳定,延迟分娩会导致新生儿不良预后;患者拒绝转诊;缺乏母儿安全转运的适当途径;天气和路况过于危险,无法安全转运(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5.1.3 MNM病情的评估转诊前应根据孕产妇病史、症状、体征、不良孕产史、妊娠合并基础疾病、妊娠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完成综合评估内容,预判可能或即将出现的临床危急状态,密切监测及时有效干预并积极做好转诊准备,完成综合评估内容见表4~6。
5.2 沟通与文书
医疗单位间高质量的沟通和信息交流是预防转运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以利于促进MNM救治的连续性。专人负责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代病情、转诊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与获益及治疗费用。转诊启动后,转出医院应按协商后的转运方案执行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由转运团队携带母子健康手册、MNM转诊单(见表7)及病情介绍至接收医院。避免孕产妇延误救治(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
5.3 转诊职责
MNM到达接收医院前,转出医院及医生对MNM的救治负责,除非接收医院主动派出转运团队。各家医院在转诊前、中、后期都应明确责任。(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强)。
六、转诊的转运实施
6.1 转运团队要求
参与转运的团队必须由满足MNM救治需求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以保障转运的安全。鉴于孕产妇临床过程的特殊性,建议MNM的转运团队至少包括1名具备急救经验的医师和具备急救经验的护士/助产士,如病情严重须增加具备相应资质的高年资专业技术人员。当转运距离达400 km及以上或转运时间达5小时及以上时,建议安排2名具备5年及以上长途出车经验的随车司机,未来可以考虑航空转运(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
6.2 设备及药物要求
MNM面临关注母儿健康的双重风险,除常用的急救设备、物品及药物外,转运中必须配备助产及新生儿抢救相关物品。因不同单位的储备药物及设备存在差异,推荐急救设备物品及药物(见表8)(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6.3 转运前再次评估
转运流程启动后转出医院及参与转运的医师需再次评估患者病情,将孕产妇生命体征等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若预判转运途中有输血、输液、机械通气等需求,则要在转运前进行预处理;核对转运计划;确保转运途中配备设备、物品充足。
七、转诊应急管理和处理
7.1 转运途中监测及处理
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MNM病情进展,包括连续的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测定、适时给予胎心监测、心电图等检查。建议每15分钟在转运单上书面记录孕产妇生命体征、胎心变化、宫缩频率等各项监测指标结果,视具体情况也可增减。转运途中的突发事件及其处理措施也应详细记录。转运时推荐孕产妇取左侧卧位或坐位,以尽量减少子宫对主动脉的压迫(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7.2 转诊时间控制
转运单位需综合考虑天气、路况,合理规划转运路线。各种状况可能耐受的转诊时间越短越好。地面救护车运输适合短距离运输方式;航空转运具有速度快、距离远的优势,但所需费用昂贵、对转运人员和设备要求高,且准备时间较长,需考虑实际节省时间有限(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弱)。
7.3 转诊的应急管理
转出医院针对转运中的潜在风险制定应急处理方案。若转运途中出现MNM病情变化以及各种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转运中处理困难,应及时汇报转出医院与接收医院,并报备当地妇幼主管部门以获得支持(证据质量:B;推荐强度:强)。
八、接收医院处理
8.1 启动快速反应团队(RRT)与多学科诊疗(MDT)
在确定启动MNM转诊流程后,接收医院应迅速组建并启动RRT,通过电话、视频及微信等即时通讯设备对转诊患者病情进行全面了解并对诊疗方案做出预判,确保在救治过程中不延误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儿生命安全。
RRT由接收医院产科和产安办,新生儿、麻醉、重症、介入、内外科、麻醉及新生儿科的医护协助构成。在转运团队到达前应做好接应救治准备,包括急救药物、设备、床位及相应医护人员。接收单位医师应再次详细询问病史、当前病情、既往急救处理措施、填写转运交接单,记录抵达时间等,相关检查应在急诊抢救室完善,以减少不必要的院内转运,必要时进行MDT(证据质量:A;推荐强度:强)。
8.2 MNM院际转诊病情评估
运用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常用的参考量表包括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以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等(证据质量:C;推荐强度:弱)。
九、结语
接收医院应及时将转诊的MNM的诊治情况利用我国妇幼保健区域三级救治网络反馈给转出医院及管理部门,进行信息反馈。对MNM转诊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改进措施,及时总结,制定改进措施,对尚不能满足院际转诊需求的环节加强建设投入,逐步建立更加规范化的MNM院际转诊方案。
定期组织参与转诊的各级人员,包括医护、转运团队、当地妇幼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等参加MNM转诊学习培训,明确职责保障安全。管理人员应熟悉转诊流程并积极配合、协调转诊流程的快速启动及反馈改进;医护人员及转运团队应全面提升临床技能,包括孕产妇危重症早期识别、转诊相关知识、转运过程的观察、急救技能、设备使用、应急能力等,并定期进行临床演练。
保障MNM转诊安全,促进在不同医疗单位救治的连续性,将孕产妇危重症的处理关口前移,以实现极早发现、极早处理的目标,规范MNM院际转诊流程,促进各环节的有效衔接降低转诊风险,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儿安全。
来源: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危重孕产妇转诊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5, 41(1): 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