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4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产科学组、北京维康慈善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产科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及其危重症对应策略培训班圆满落幕。为期两天的会议汇集了诸多精彩内容,经过多名产科权威专家对产科出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疾病及其危重症对应策略进行全面系统地讲解和阐述,在满满的感动中,参会的学者皆收获颇丰。


学术内容


王凤英教授:关于子痫——思考与对策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凤英教授带来的讲座内容为《关于子痫——思考与对策》。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是脑血流自动调节异常及内皮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癫痫发作、不同程度的行为和神志异常、视觉障碍为主。RPLS通常是可逆的,因此应迅速识别该病。在可能发生RPLS的临床状况下,应高度警惕,识别神经系统综合征,并用脑MRI评估有无RPLS。RPLS初始治疗的目标是将舒张压迅速降至100-105mmHg,其应在2-6小时内实现,血压的最大初始降幅不得超过就诊时血压的25%,通常不需要更积极的降压,因其可能会将血压降低至自动调节范围以下,会引起脑卒中或冠状动脉疾病等缺血性事件。


刘凯波教授:北京市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现状分析

北京妇幼保健院刘凯波教授在会上显示了近年来孕产妇死亡变化,在2018年北京孕产妇死亡中直接产科因素死亡比例增高,高龄、经产妇成为孕产妇死亡的高危因素,宫外孕是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北京市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原因的分析发现:(1)基层产科医务人员对产科合并症/并发症认识不足,处理能力欠缺;(2)胎心监护图识别能力差;(3)孕期对高危孕妇的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对糖尿病患者孕期营养、体重的管理;(4)缺乏高危孕产妇的追踪管理,未做到有效追访;(5)病例记录不完整,特殊病例缺乏诊断的证据。


陈建明教授:低分子肝素与精准保胎

广东武警总医院陈建明教授讲解的主题为《低分子肝素与精准保胎》。早孕期与流产相关病症LMWH保胎治疗各不相同:(1)胚胎发育不良,但HCG正常情况下,根据孕囊大小及发育情况选择不同剂量的LMWH,如果HCG上升缓慢,可适当增加剂量;(2)HCG上升缓慢时,每天注射LMWH 1-3支,待HCG与超声横向比较皆正常后减量再注射1-2周;(3)有复发性流产史的患者,孕后常规注射LMWH每天1-2支,注射至超过上次流产孕周2-4周;(4)有1次自然流产或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患者,常规口服孕酮类药物,注射LMWH每天1-2支,注射至超过上次流产孕周1-2周。此外,使用低分子肝素应遵循早期使用、剂量合理、疗程足够的原则,也可酌情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以提高疗效。


宋英娜教授:妊娠合并SLE母婴不良结局监测

SLE是一种慢性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北京协和医院宋英娜教授简单介绍了SLE患者的妊娠时机及禁忌、孕前评估等内容。重点讲解了妊娠合并SLE患者妊娠期并发症、妊娠期狼疮活动、妊娠期狼疮肾炎、新生儿红斑狼疮的不良结局,其中妊娠期并发症有妊娠丢失、早产、IUGR、子痫前期的情况发生;当妊娠周数较小时,子痫前期患者可期待治疗至合适时机分娩,LN活动的患者加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延长孕周;新生儿红斑狼疮需要重点注意胎儿心脏传导异常,常见的确诊时间是孕期16-24周,Ⅰ度、Ⅱ度传导阻滞有逆转可能,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不可逆转,因此及时诊断Ⅰ度、Ⅱ度更有意义。


蒋学兵教授:产后出血与科学输血策略

产后出血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的蒋学兵教授带来的讲座内容为《产后出血与科学输血策略》。正常止凝血机制主要由凝血、抗凝两条机制,血管内皮、血小板、凝血系统、抗凝及纤溶系统四个因素组成平衡机制。当凝血功能紊乱时,主要原因是全血丢失,如果大量补充晶胶液体,输注大量含抗凝剂的RBC,将会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稀释性减少,加剧凝血功能紊乱。蒋教授表明低体温(降低3度)、代谢性酸中毒、凝血机制障碍是人体致死三联症,因此,要正确配比输注血液,采用合适的输血治疗方案。


单毅教授:孕妇心肺复苏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单毅教授讲解主题为《孕妇心肺复苏》。他以一段孕妇心肺复苏的视频作为本次讲座的开篇,表示孕妇BLS除胸外按压、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外,还要手动子宫移位。在孕妇高质量胸外按压时要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实施连续的手法子宫左侧移位;在给孕妇高质量人工通气时,提供100%的O2,但需避免过度通气。孕期心脏骤停的首要原则是提供高质量CPR和缓解主动脉腔静脉的压迫(LUD),在复苏过程中要积极探查骤停原因并尽早干预,如宫底高于或平脐水平的孕妇发生心脏骤停4分钟后且经复苏努力仍未ROSC时考虑实施PMCD。最后,单教授强调复苏团队+产科团队+新生儿团队密切配合、各司其职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范玲教授:产后出血休克的早期识别及处理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妇产医院范玲教授从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机体代偿机制、妊娠期生理变化、失血性休克的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产科休克中失血性休克最为常见,妊娠期休克初期没有明显变化,当容量不足的初期临床表现是,其脏器缺氧或凝血功能可能已近失代偿。在治疗时要警惕当收缩压在原基础下降20%时,会出现组织灌注下降进入休克;当脉压<20时提示微循环障碍。在抢救休克时保持呼吸有效通气量是首要原则,休克时肺循环低灌注,严重缺氧时致低氧血症会加重休克;进行液体复苏时采用低压低容量复苏,尽早输注血制品,非血液制品的胶体液尽量不用;纠正酸中毒时,遵守“宁酸勿碱”的原则,少次多量进行治疗。


杨桦教授:瘢痕子宫再孕子宫破裂的防范

瘢痕子宫是各种原因造成子宫肌层和浆膜创伤形成的瘢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杨桦教授此次围绕瘢痕子宫再孕子宫破裂的防范展开讲解。她表示造成瘢痕子宫的因素有很多,但在术后2~3年子宫疤痕肌肉化的程度将达到最佳状态,此时是妊娠的最好时机。在孕36周需用B超观察子宫前壁下段基层连续性,了解妊娠期子宫疤痕的愈合情况。当存在高危妊娠时,在孕37周行产前检查时医生要告知孕妇风险,共同商量选择分娩方式,根据胎儿成熟度、宫颈成熟程度及先露高低性决定是否阴道试产。于此同时,在VBAC分娩过程中产后管理是保障VBAC成功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


王蔼明教授:一例羊水栓塞病历分析

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王蔼明教授首先向在座各位专家学者详细介绍了一例关于羊水栓塞的病历。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是多样性的,可出现突发性的低氧血症、低血压、严重产后出血三联症呼吸循环功能衰竭,除此之外,凝血功能障碍是AFE的特征性表现,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AFE的治疗中,纠正DIC至为重要,在循环支持治疗时液体复苏以晶体液为基础,常用林格液;使用特异性舒张肺血管平滑肌的药物解除肺动脉高压;当孕产妇出现AFE相关心脏骤停时,提供高质量的心肺复苏。王教授表示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AFE存在争议,基于临床实践的经验,尽早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以作为有益的尝试。


蔺莉教授:对妊娠期易栓症的认识和管理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蔺莉教授的讲座内容为《对妊娠期易栓症的认识和管理》。易栓症也称血栓前状态,是促凝和抗凝的平衡被打破。在蔺教授展示的2018年发布的国际相关指南中指出要对以下情况进行易栓症的筛查:(1)有VTE史,有或没有复发的危险因素,且之前未行易栓症检测;(2)直系亲属存在高风险的遗传性易栓症,如果检测会影响管理决定时,考虑对已知易栓症进行针对性检测;(3)有VTE史且先前未行易栓症检测的女性;(4)所有使用抗凝药物预防VTE遗传性易栓症患者,都该接受个体风险评估。最后,她表示在妊娠期要重点关注血栓形成倾向,识别高危因素,量化标准,并期待我国相关指南的制定和发布。


赵扬玉教授:产科出血DIC纠正及液体复苏管理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赵扬玉教授孕的讲座主题为《产科出血DIC纠正及液体复苏管理》。妊娠期DIC早期诊断困难,需要动态测定,迅速判断及早期干预。人体失血后早期,因自身输液和自身输血的生理改变,在休克代偿期,产妇生命体征是平稳的,尿量正常,但仍需尽快进行液体复苏,首选晶体液,补充血管及组织间液的液体及电介质,同时,需要警惕羊水栓塞,了解限制性液体复苏的概念。在输注纤维蛋白原时,要一次性、大量输注,和氨甲环酸联合使用,可降低纤溶酶所致的纤维蛋白分解。赵教授强调在产科出血治疗中,观察细节和把握液体复苏最初“黄金一小时”是非常重要的。


闭幕式


本次大会主席陈蕾教授对参会专家、学者及会议相关组织人员表示感谢,希望各位同仁通过这两天的聆听学到更多经验,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同时能提供更多的建议,期望来年的大会越办越好。


主持风采



精彩瞬间



声明:本文为中国妇产科在线独家采编,经组委会审阅后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