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格式:刘敬,魏华莉,赵会荣,等.新生儿骨折的超声诊断[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23(4):245-248. DOI:10.3760/cma.j.cn113903-20190725-00459


刘敬1 魏华莉2 赵会荣3 张丽1 邱如新1 高月乔1 陈晨3
1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100021;2应急总医院妇产科,北京 100028;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西院妇产科 100043
刘敬、魏华莉及赵会荣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通信作者:陈晨,Email:ccwbx101@163.com,电话:13621211467


骨折是新生儿常见产伤性疾病之一[1],尤其是锁骨骨折的发生率更高,国外报道高达0.2%~4.4%[2-3],但国内报道为0.14%~0.46%[4-5]。既往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胸部X射线检查。但X射线检查不但费时,也增加新生儿射线暴露的风险及漏诊的可能,且不适合在床旁开展。因此,寻找简便、快捷、可靠、无创、可在床旁开展的替代技术尤为重要。近年来,本院开展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工作。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新生儿骨折病例,以探讨超声诊断新生儿骨折的可能性。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住院的30例骨折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以下任何一条或以上:(1)常规体格检查怀疑锁骨骨折,包括局部肿胀疼痛、双侧锁骨不对称、局部触痛、伴或不伴骨擦音、骨擦感或骨痂形成;(2)胸部X射线检查证实存在骨折;(3)X射线检查未发现骨折,但临床体格检查明确存在骨擦音或骨擦感。排除标准:临床体格检查及X射线检查不能明确骨折存在者。


2.仪器及检查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Voluson S10超声诊断仪,9 L的线阵探头;或荷兰Philips公司EPIQ 5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4~12 MHz的线阵探头。检查时尽可能使患儿保持安静状态,如疑为锁骨骨折,则使患儿保持仰卧位,并将患儿头部轻轻转向健侧以便于操作。如疑为上肢或下肢骨折,则保持患儿仰卧位,使肢体处于自然位置。开始检查时,使探头与被检查骨骼成一定角度、甚至垂直,然后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探头,在探头与被检查骨骼逐渐呈平行状态过程中可发现骨折征象。如疑为肋骨骨折,则保持患儿俯卧位,保持探头与肋骨平行扫描。


3.观察指标:参照骨折的X射线表现,如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存在明显骨折断端或骨折线,有成角、异位或错位,以及在恢复期有无骨痂形成等,观察在超声下是否存在上述表现。


4.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


二、结果


1.基本资料:30例骨折患儿胎龄(38.8±1.9)周,范围30~40周+5;出生体重(3 332±623)g,范围1 370~4 510 g,其中23例(76.7%)>3 500 g;早产儿2例,足月儿28例;男22例,女8例;第1胎第1产21例,第2胎及以上9例;阴道分娩28例(其中产钳助产5例),剖宫产2例。29例(96.7%)为产伤性骨折,包括28例锁骨骨折(左侧9例、右侧19例)、1例右侧肱骨骨折;另1例为肋骨骨折,诊断为代谢性骨病。


2.住院病因及骨折诊断时间:30例中,8例重度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6例宫内感染性肺炎(其中伴持续性肺动脉高压1例、肺出血1例),5例呼吸窘迫综合征(其中伴持续性肺动脉高压1例),3例胎粪吸入综合征,3例凝血障碍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伴肺出血1例),4例重度窒息与缺氧缺血性脑病,1例早产儿代谢性骨病。所有患儿于入院前经门诊胸部X射线检查或住院期间体格检查存在骨折;入院时间为生后22 min至10 d。


3.骨折的超声表现:30例患儿骨折处均可见明显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形成、断端分离等,如图1所示,该例患儿胎龄41周产钳助产娩出,其生后3 d超声检查示左侧锁骨骨折、右侧锁骨未骨折;其中22例严重者可见成角移位或分叉(图2A~C),恢复期可见骨痂形成(图2D);超声与X射线骨折的表现类似(图3)。


4.超声与X射线诊断骨折的情况:本组30例患儿,均可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而X射线检查仅发现29例骨折,1例锁骨骨折经X射线检查未发现异常。


三、讨论


骨折是新生儿常见产伤性疾病,包括锁骨骨折、颅骨骨折、肱骨或股骨骨折等,其中以锁骨骨折最为常见,且主要见于出生体重较大的阴道娩出者,往往伴有肩难产。少见原因为代谢性骨病,主要见于早产儿[6-7]。本组30例中有1例肋骨骨折患儿诊断为代谢性骨病。更为少见的原因是遗传性结缔组织病,尤其是多发性骨折,应注意除外先天性成骨发育不良的可能[8]。左玉明等[9]研究发现,21例新生儿骨折中,14例(67%)股骨骨折,5例(24%)肱骨骨折。说明股骨与肱骨骨折并不少见,需要加以重视。


长期以来,骨折的诊断主要依赖X射线检查。X射线可以发现骨折线,几乎被认为是骨折诊断的金标准。本研究表明,超声诊断骨折更加准确可靠,超声可以发现100%的骨折,其诊断骨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而X射线检查则遗漏1例锁骨骨折,在本组病例中X射线检查对骨折诊断的阳性率仅96.7%(29/30)。超声检查可以根据需要和患儿体位随时调整扫描方向和角度,而X射线检查则不能,加之患儿摄像时体位、骨骼所处位置、摄像或射线角度、骨折断端的对合情况(骨折断端对合很好时,X射线检查常不能发现)等因素的影响,X射线检查可导致骨折(尤其锁骨骨折)的漏诊。因此,在骨折的诊断方面,超声优于X射线,尤其对肋骨骨折的诊断,超声的优越性更加明显,能够发现X射线检查不能显示的骨折[10-11]。


正常骨皮质呈强回声,强回声不连续处即为骨折端。因此,骨折的主要超声表现为明显的骨皮质连续性中断、断端形成、移位或错位等,骨折端的后方可有声影;其他可见局部骨皮质上翘或分叉、周围软组织可见梭形低回声(提示并发周围血肿)等。如骨痂形成,则呈弱回声或不规则稍强回声,靠近断端的骨痂回声强度可接近正常、局部呈梭形膨大[12]。


诊断骨折需要使用高频线阵探头。如诊断锁骨、肱骨或股骨等处的骨折,则检查时将探头与被检查骨骼呈一定角度、甚至垂直,然后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探头;如诊断肋骨骨折,则需被检查者俯卧位,将探头与肋骨平行扫描,从而提高诊断阳性率。


总之,超声诊断骨折准确、可靠、简便、直观、无创伤、无辐射,可以减少对患儿的搬动,从而减少骨折加重或二次骨折的可能。此外,超声检查较为简单易学,所有医务人员经过适当学习和培训均可掌握,适合在新生儿病房内广泛开展。


参考文献:
[1] 马晓路, 王春林, 郑季彦, 等. 363 例新生儿产伤临床资料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1):54-55.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05.01.018.
[2] Parker LA. Part 2: Birth trauma: injuries to the intraabdominal organs, peripheral nerves, and skeletal system[J]. Adv Neonatal Care, 2006,6(1):7-14. DOI: 10.1016/j.adnc.2005.11.002.
[3] Ahn ES, Jung MS, Lee YK, et al. Neonatal clavicular fracture: recent 10 year study[J]. Pediatr Int, 2015,57(1):60-63. DOI: 10.1111/ped.12497.
[4] 张成强, 钱蓓倩, 李笑天, 等. 新生儿锁骨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1):27-30. DOI: 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7.01.007.
[5] 田冬梅, 李华丽. 新生儿锁骨骨折37 例产科相关因素分析[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44(1):64-66. DOI: 10.3969/J. ISSN.1007-6611.2013.01.020.
[6] 张乐嘉, 丁国芳.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5,30(2):100-104. DOI: 10.7504/ek2015020606.
[7] 宋迎冬, 王利平, 徐丁, 等. 早产儿代谢性骨病研究进展[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9):981-984,990. DOI: 10.11852/ zgetbjzz2018-26-09-14.
[8] 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 实用新生儿学[M].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9: 895-897.
[9] 左玉明, 马松立, 曹淑新. 新生儿骨折的诊断与治疗[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1,4(8):615-616. DOI: 10.3969/j. issn.1007-9564.2001.08.035.
[10] 付中华. 超声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工程, 2017,25(7):33-35. DOI:10.19338/j.issn.1672-2019.2017. 07.009.
[11] 徐霞. 高频超声对X 线不能显示的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5,47(5):550-551. DOI: 10.16096/J.cnki. nmgyxzz.2015.47.05.014.
[12] 王天仪, 王爱民, 陈晓宁, 等. 超声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2012,7(2):255-256. DOI: 10.3760/cma.j. issn.1673-4777.2012.02.064.


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